为基层减负,爱护挑担人
为基层松绑减负的目的,在于树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工作落实上来
多地要求减少发文数量30%以上,发扬“短实新”文风;许多省区市缩减会议数量30%,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不少地方规定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等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减少50%以上,调查研究务求实效……最近媒体调查显示,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的过程中,一系列旨在为基层减负的具体举措落地生根,为广大基层干部切实减轻了负担。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和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基层工作经常面临“急难险重”的挑战,基层干部往往压力大、任务重。这些特点意味着,要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的骨干力量,就必须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中办印发《关于解决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到各地出台具体措施落实中央精神,这些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的有力部署和务实举措,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大基层干部的厚爱与关怀。
越是担子重,越要爱护挑担人。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是心系基层、关爱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80后白发干部”的反差中,读懂基层干部的辛劳;在“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的事迹中,感怀基层干部的奉献。总书记明确要求,“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改变基层工作中问题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的状况,正是实现对基层干部“政治上关注、思想上关怀、工作上关爱、生活上关心”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为基层减负是关心爱护干部的体现,那么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官僚主义问题可以说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例如在基层实践中,“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一些地方在操作中也出现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现象;督查检查积极有效,但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的个别现象滋生了“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但微信群、工作群、政务APP过多过频也带来了“指尖上的负担”。凡此种种,都削弱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心劲。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就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多管齐下,防止用的做法来解决问题。
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为基层松绑减负的目的,在于树立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工作落实上来。对各级党委而言,要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为敢于担当、崇尚实干的基层干部撑腰打气。从基层干部来说,更应该把基层减负当作更好干事创业的契机,轻装上阵更好去做各项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只有激发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才能让减负有效果、松绑有收获。
“基层减负为我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这是一名基层干部由衷的心声。着眼基层干部面临的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完成“基层减负年”的各项要求,我们就能让基层干部挤出时间、腾出双手干实事、做好事,推动基层政治生态、作风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