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压舱石作用愈益显现
上半年服务业表现亮眼
表现“亮眼”,这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对上半年服务业的评价。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姜长云表示,到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已经连续24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连续25个季度超过GDP同比增速。上半年和6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均同比增长8.0%,可见服务业经济活动的短期运行态势良好。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四个行业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1.1%。
这表明,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姜长云认为,互联网相关服务业成为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带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先行官”。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途径。
“上半年服务业较快发展的动力在于消费升级拉动和减税降费政策刺激,而且适应了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服务业还具有广泛吸纳就业的特点,特别是生活消费服务更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展仍面临诸多“痛点”
“总体看,我国服务业正处在快速高质发展的通道,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痛点。”夏杰长说,服务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仍然亟待改进。比如部分行业的垄断现象仍很严重、监管手段跟不上新服务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数据孤岛的掣肘,等等。
此外,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夏杰长表示,比如,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由于历史原因、人口净流出、产业支撑能力弱等因素制约,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地区间服务业发展差距大于经济发展差距。又如,农村地区服务业基础薄弱,满足不了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再比如,高品质的社会服务业供应不足,在优质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部分高端高品质服务消费流向境外现象较严重。
姜长云表示,在服务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妨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隐患也在增加。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对服务业需求扩张的制约正在凸显;房地产价格高位运行,对居民服务需求扩张的“挤压效应”也在显现。区域之间服务业同质竞争、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的问题更不鲜见,成为妨碍服务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
“部分地区过高要求服务业占比每年提高若干个百分点,或过度追求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作用,导致服务业产能扩张和投资增长超过需求扩张和需求集成能力,加剧了服务业发展低端化、泡沫化和无效供给的问题,给稳定和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带来新的障碍。”姜长云说。
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服务业周期性比较弱,受外部影响比较小,根据上半年发展情况,再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企业家对服务业投资预期向好等因素,下半年我国服务业增速保持在7.7%左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是很有可能的。”夏杰长表示,随着服务业占比的继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日益举足轻重。在此背景下,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夏杰长建议,提高中国服务业发展质量,首先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打响中国服务品牌,使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可及性、便利性、智能化明显提高,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重点领域顾客满意度明显提高。
他认为,在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方面,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在消费性服务业方面,要促进向精细化、高品质和舒适便利方向转变,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和消费者保护机制,全面提升服务品质和消费满意度。在社会服务业方面,在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健全行业法规和监管体系,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姜长云认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注意打好“组合拳”。通过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引导服务业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服务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步伐,引导服务业节本增效提质并降低发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