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大赛首设高中生板块 种一颗“我敢闯我会创”的种子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做实验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叶可塑说。
不久前,叶可塑刚刚参加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这届大赛上设立了面向在校高中生的板块——萌芽板块。冰雪奥运志愿者机器人、智能终端秒变智能麦克风、无线传输的智能坐姿识别系统、海洋微生物提取出的治疗手足口的新化合物、自行车安全警示系统……包括叶可塑在内,有60个高中生的项目出现在该次大赛中。
那么,一个面向大学生的大赛上,中学生会有哪些收获?这个平台对中学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大赛中采访了多名参赛的高中生及他们的指导老师,在他们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高中生就应该大胆地想 多天马行空都没关系
应该说,与大学生那些“高大上”的项目相比,高中生的参赛项目显得更“接地气”。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傅文轩和乐仪霖是两个文弱的小姑娘,他们参赛的项目是自行车安全警示系统。“有一个激光投影,投影在自行车的两侧,可以清晰地告诉路人自行车的范围。”乐仪霖说,另外,车上还有一个蜂鸣器,有人靠近的时候蜂鸣器会响,既提醒骑车人有路人靠近,也可以告诉路人有自行车正在靠近。
“应该说这两个学生的这个创新项目用到的核心技术并不高深,所用到的很多部件也都能直接在市场买到。”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科技辅导员老师汪臻说,但是真正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问题,而且付诸行动去寻找答案。
这个项目本来很简单。
傅文轩和乐仪霖看到身边骑共享单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绝大多数单车上没有警示灯,特别是在晚上骑行时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她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给自行车加上一个有警示作用的灯。
这一步实现之后,她们又觉得警示灯只是一种被动的提醒,如果当有物体靠近时,自行车上能有一个自动提醒的装置,就更理想了,于是她们想到了自动报警的蜂鸣器。
在实现这个目标时,她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了,需要学习编程,“但是我们俩都是学文的,在编程上完全是‘零基础’。” 傅文轩说。于是两个人就校内、校外找老师请教,一点点学习,从最初的编程“门外汉”,到编出一个“别人都看不上”的程序,再到最终能够熟练编程。
“她们俩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股劲头,有不懂的地方就想办法找老师请教,这个摸索的过程对她们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汪臻老师说。
“科学研究就像在你眼前放着一个黑箱,探索的过程就是把这个黑箱一层层拨开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指导老师赵林说,现在,很多中学生搞创新、搞科研,他们用的可能是很多现成的模块,最初的任务就像“拼乐高”,组装、拼接、并联、串联,但是在简单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产生了自己改动的冲动,而随着一步步深入,“当‘黑箱’一层层拨开,他们会从中找到研究的乐趣。”
如果没有这些探索的兴趣、没有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孩子们即使接触到高深的知识和技术,也只会停留在机械地运用这个层面。而有了乐趣就有了进一步研究下去的可能,这就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正如萌芽板块的评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宁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最重要的是要有想法。”“高中生就应该大胆地想、敞开了想,多天马行空都没关系”。
科研中更大的挑战是面对失败 不是一次失败,而是不停失败
在探索中产生了对研究的兴趣,在天马行空的思考中有了创新的火花,但是这些还都只是离创新更近了,要想成为创新阵营中的一员,还缺少一种历练,那就是失败的历练。
叶可塑对此有着比同龄人更深的理解。
应该说叶可塑做科研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叶可塑的妈妈是从事医药研究工作的,从小时候起,叶可塑就对实验室、做研究等毫无陌生感,所以从上高一起,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和中科院一个研究所组织的科考营。在科考营的学习中,叶可塑了解到,海洋微生物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的化合物。叶可塑想起妈妈曾经提到过的还没有找到根治办法的手足口病,叶可塑由此确定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在海洋微生物中寻找治疗手足口病的可能。
有了想法,有了高大上的实验室,再加上从小在科研氛围中的耳濡目染,叶可塑的创新研究很快上手了。
这时,叶可塑的挑战才真正来到。“我意识到了科研中更大的挑战是如何面对失败,不是一次失败,而是不停的失败,是即使你所有的实验流程都是正确的,仍然无法提纯到你想要的纯净化合物,那种无奈不可言表。”叶可塑说。
叶可塑介绍,真正做起实验来,有些步骤是枯燥而繁琐的,“我们要守在那里一整天,可能才能接完40根试管,再把这些全部点样在硅胶板上,如果配比溶液的剂量不对或者比例稍不合适就会失败,只要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就得全部重新来过。”叶可塑说,她最夸张的一次是“点了300多个样”。
不过,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叶可塑与自己的小组成员终于有了成果,而且他们的成果通过抗病毒检测的鉴定对手足口病有效。
“虽然孩子们的研究成果在对抗疾病方面还不是效果更佳的,但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叶可塑的指导老师、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杨艳君说,研究和创新总是伴随着缺憾和失败。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发现不发现新东西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试过、失败过、成功过,有了这些就足够了。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所说,高中生搞科研、搞创新最重要的不是他们创造出了什么,而是在亿万中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我敢闯我会创’的种子”,有了这样的种子,他们才能在不远的将来更快更好地迸发出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