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辽宁人才派遣网,在这里为您提供最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HR资讯-行业动态

为社保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助力献策保精算大有可为

精算在保险业的应用已有260多年历史,运用于社会保险领域始自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1988年我国在南开大学开设了保险精算研究班,1999年仅有43人通过考试获得首批中国精算师资格证书;2005年国务院统一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文件附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是我国通过生命理论精算得出的数据在社保政策上的运用,至今仍在沿用,并扩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相关待遇计算。

我提及这几个起点性的历史事件,除了想表明精算技术是由国外输入国内、自保险延至社保、我国的社保精算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事实之外,还想表达:社会保险是一项恒久的事业,没有执着的信念和肯定难毕其功;社会保险又是一门科学,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需要一批又一批皓首穷经的专业人士,面对海量的枯燥数字进行长期、艰苦且默默无闻的研究,才能发掘其规律的光芒,为事业奠定牢固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值得点赞。

作者称这份报告是“一次探索和尝试”,这个低调姿态是实事求是的。因为毕竟是头一回,没有谁能确保方向无误和结论准确。我看这份报告的价值不在于预告了什么,而在于初步搭建了分析框架。我于精算虽是外行,但多年耳濡目染,也有5点体悟可供分享:

第一,看什么?——精算不是“算命”。算命先生占卜吉凶——某年某月某日有血光之灾,往西南方向可避之,言之凿凿,信不信由你。要是用算命思维理解精算就会陷入迷信。精算作为科学,揭示的是大范围、长周期规律。如果分析框架合理,一般而言,长期趋势预测较准,而短期预测则偏离较大。因此,精算报告的阅读者不应只看具体结论,如资金平衡拐点年份和缺口数量等,而应把重点关切放在报告提示的系统性风险要害和防控方向上。

第二,给谁看?——锁定服务对象。精算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服务对象主体应定位于相关决策者。商业保险承保人一般不会把某项保险产品的精算展示给投保人,后者只要明确自己的保费和潜在获益权利即可作出选择。社会保险是众人之事,又是强制施行的制度,因而其精算报告除了主要供决策参考外,也有必要向社会发布,使公众了解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状况。但社会保险精算报告发布时,需要作充分说明和必要引导。比如,预测某年可能出现基金收不抵支或缺口数额,重点在提示决策者未雨绸缪、预置举措,避免由此造成公众误解和恐慌。

第三,算什么?——社保精算与商保精算有别。商业保险精算起步早,社会保险精算借鉴了许多技术,但也有明显差别:一是商保精算一般是为设计保险产品(包括保险定价、负债评估、利润分析、盈利能力等)而进行的基础工作,因而往往限于特定区域、特定项目;社保精算要求的范围更大,人群覆盖的普及性更强。二是商保精算的基本目标指向是预测风险程度、规划保费标准、保证公司盈利;社保精算在追求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有维系社会财富再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的更大目标。因此,独立开展社保精算十分必要,不能简单地以商保精算来替代,这就要求社保精算人员具备精算专业素养和社保工作经验的知识结构。

第四,怎么算?——更新精算理念和手段。精算的本质是运用经验数据研判风险概率。但今天毕竟已大不同于200多年前保险精算起步的年代,也不同于70多年前社保精算发端的年代。当今科技高速发展,工具日新月异,大数据为人们提供了更有力的分析手段,不仅许多计算过程可以用机器替代,甚至机器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训练,发现人们未知的逻辑和规律,并创造出程序。我们要学会运用新工具,拓展新视角,更新思维模式,推进新时代的精算升级。

第五,谁来算——探索建立社保精算制度。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快速到来,以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保基金长期平衡压力加大是客观现实,所以中央提出社会保险“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在组织体系和专业资源上,如何把中央要求落在实处,需要各相关方面深入思考谋划。一条可行的路径是,推动更多专业机构开展社保精算,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综合多家精算成果,作出研判和决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考虑借鉴一些的作法,设立社保精算机构,主导社保精算的组织工作,建立专家库和专业信息资料库,以灵活方式汇聚各方面资源。

期待社保精算能够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分析架构、充实参数指标,愈益逼近“精”的目标;也期待更多专业机构投入到社保精算的行列,为我国社保事业长期稳定发展助力、献策。

[返回上一页]
在线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