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办公室上班几乎等同于一场朝圣
《Entrepreneur》专栏作家、创业家Han-Gwon Lung已经经历了三年在家办公的生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远程办公支持者,因为这样的模式让他觉得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在Han-Gwon Lung看来,不去办公室可以节省下通勤时间、可以脱离领导的监控,于是早上就可以赖床、完成工作后也可以随时休息。而同时相关研究发现,充足的休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这让Han-Gwon Lung更加坚定地支持远程办公。
但是远程办公不可否认地也让员工开始面对一个可怕的敌人——拖延症。失去领导监督并且处在放松的环境中,会有太多日常因素干扰办公思维。即便家里没有需要照顾的孩子、没有过多的噪声,也有触手可及的冰箱装满零食,有没看完的小说就放在案头,电视就在客厅随时可以去看刚刚更新的电视剧。消磨时间的借口层出不穷,工作状态越来越松弛。
对于克服这些问题,Business Insider曾给出些建议。例如,在家里建立一个专门的办公空间,将办公区和私人生活空间区分开,哪怕只是一张桌子的区分。这样有利于保证你在办公区内专心工作。又或者工作时保证着装整齐,虽然用不着无比正式的正装,但至少不要指望随随便便一件睡衣就能激发紧张的工作状态。
于是我们发现就像古人弹琴之前要焚香盥手、运动员投球之前要先拍一拍球一样,这些举动并没有实际作用,但通过这种自我暗示会让他们精力更加集中。
哈佛商学院副教授弗朗西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介绍了一项基于400人的研究:参与者被要求解决数学题或者在Wii游戏里面唱歌,同时接受评估。一部分人在挑战开始前要做一遍研究人员设计的程式化动作:首先用画图来表达当时的感受,然后把盐撒在画纸上,从一数到10数五遍,最后把图画揉成一团。与对照组相比,做这个程式动作的那些参与者最终表现更优,心率的提升幅度也相对较小。吉诺博士说:“通过做这个程式动作,他们将自己调整到了一种低焦虑、更自信的思维模式中。”
人们需要的只是这种仪式感,让自己相信在那个时刻他们变得更高、更快、更强。同理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哪个环境能实现这种仪式,暗示你:“工作开始,我要发力了!”所以,相比之下似乎专门用来工作的办公室更容易落实这种暗示。这就是为什么Abby Wolfe在被允许远程办公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去公司。作家Abby Wolfe同时也是华盛顿一家社会健康福利机构的经理,在公司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她约束自己必须每周亲自到公司开例会。像是例行的周期式报到,告诉自己不要过于享受在家办公的安逸。
在办公室总有一些特定符号能突显程序和秩序观念,刺激我们切换工作状态。比如:
电话座机,不管你用或者不用,它就静静趴在你桌上。每次溜号一抬头就能撞上,自带严肃的表情随时提醒你别偷懒。不过如果这是一部会响的、需要你不断安抚的电话,恐怕就为了不看它你也会选择一直低头盯电脑屏幕。
台式机,就算电脑进化得再轻再薄也不妨碍它扎根在格子间,顺便把你钉在工位上。工作时这就是你的不动产,比房产证都亲。要是遇上款式老旧一点的,CPU或显卡芯片热起来开始散发味道,它存在感更强。习惯后不论什么场合,一闻到导热硅脂的味儿,就产生“预备工作”的应激反应。
Logo、标语和奖杯,这就是无声的传销啊。虽然看上去无公害,但如果让你往床头上也挂一份,你不翻脸才怪。在道明银行最近的研究中,67%的受访者认为这东西对他们造成了影响,让他们工作更加积极。虽然在办公室工作积极挺好的,但要把这股工作积极的劲儿带到床上……本宫要睡觉啊!摔。
工卡和胸牌,时刻提醒你作为员工的身份。打卡本身就是开工的仪式,这跟下班刷公交卡的心情肯定不一样。所以正常人下班定是要把这类东西收起来,即使它不丑,非工作时间也没人愿意带它。它套住的不仅仅是你这个人,还有你的思维和你的时间。
落地窗,人往这前面一站,不管哪个角度看上去都透着驰骋商场的范儿。偶尔加班,透过窗子看车水马龙更添励志意味。杜拉拉,欢乐颂,华丽上班族……要是没这个标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拍的是职场题材。
会议室、茶水间,分别浓缩了公司官方格调和民间文化的两个地方,是Skype和咖啡厅都不能替代的企业器官。在这个空间里集散的信息、交谈的方式跟同一群人在KTV的画风保证不一样,而且KTV里就算你临时抱电脑调整SWOT模型,也没人陪你聊项目建议书。
前台的妹子,跟衙门前的石狮子一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公司都想找个漂亮的姑娘做前台,就是为了让你进门上班能有个好心情啊。不过咱也不能让人家无辜背锅,必须强调,离开了前台的姑娘,还能做朋友。
还有什么办公室符号提醒你working time?自己想吧,我下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