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无为而治的六层思考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家“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启发。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笔者认为,至少包含有如下六层意义,仅作一家之言。
一、顺势而为
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并运用经济周期、行业发展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等经济规律,充分考虑到项目投资时滞性,在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上把握好周期规律与时滞特点,服务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就是“顺”:顺应经济规律、消费需求规律、企业运作规律、管理科学。从这一点看,则所有的西方管理思想皆可融入,为我所用。庖丁解牛的启示就是中国古代有许多无为而治的典型。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掌握规律,顺势而为,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中,面对大量的信息干扰,要学会取舍,特别是学会放弃。产业的决策时面对各种投资机会,要服从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掉入“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陷阱”。企业在介入某一产业时不是服务于所有客户而是要进行取舍。汉文帝盛世时,有一次,文帝问起了税收的数字。右相周勃答不出来,急得汗流浃背。丞相陈平向前回答说你得问专门管事的人——治栗内史。文帝很不高兴地追问一句,各事都各有所管,那你这宰相要来干吗?陈平也不相让,马上顶了回去。他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三、君无为而臣有为
高层在识贤、求贤、用贤上决策时有所为,在人才的具体工作执行时则无所为,不越位管理。
一个高层的现代企业,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使用干部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历代治国成效经验中,早已认识到“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的道理。所以,在管理之道上,黄老学派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在用人上对于贤臣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调动与发挥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而不是越俎代庖。
四、有为于前,无为于后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更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更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五、学会借力
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利用多少资源,整合多少资源,要善于借力。在占有资源上要行无为之事,在利用资源上要有所作为。
南宋嘉熙年间,江西一带山民叛乱,身为吉州万安县令的黄炳,调集了大批人马,严加守备。黎明前,探报来说,叛军即将杀到。
黄炳立即派巡尉率兵迎敌。巡尉问道,“士兵还没吃饭怎么打仗?”黄炳却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尽管出发,早饭随后送到。”黄炳并没有开“空头支票”,他立刻带上一些差役,抬着竹箩木桶,沿着街市挨家挨户叫道:“知县老爷买饭来啦!”当时城内居民都在做早饭,听说知县亲自带人来买饭,便赶紧将刚烧好的饭端出来。黄炳命手下付足饭钱,将热气腾腾的米饭装进木桶就走。这样,士兵们既吃饱了肚子,又不耽误进军,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县令黄炳,没有亲自捋袖做饭,也没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他只是借别人的人,烧自己的饭。县令买饭之举,算不上高明,看来平淡无奇,甚至有些荒唐,但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管理人士尤其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是自己可以利用以助自己取得成功的。
四两拨千斤,聪明的人总会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更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
六、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家的管理哲学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必须坚持政策的一贯性,政策多变则扰民。这就是老子说的,治理大国好比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去搅动它。而是依据客观规律,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顺其规律促使其变化而已。
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在管理中如何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境界呢?
其一、管得少才是管得好。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管控活动。控制的更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如果管理部下时“天天搅动小鱼”,就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
其二: 管得少不是不管,而是管理者要抓住管理的关键。这个关键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管理、不越级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管理简单化。其三:管得少又管得好,关键在于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从而做到“闲”而有效。
其三: 以人管理,总是有漏洞可循的,因为人都是有弱点,有感情的。动物之间哪怕是猫和老鼠相处久了也会有感情也会相安无事。而制度呢?却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当制度都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只有利用李若谷的办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他发现这样做得到的好处还不如他损失的多的话,他自然也就不会再去做这样的事情了。
其四、经营管理要建立合理预期,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员工、供应商、顾客无法建立合理预期。没有合理预期,企业的员工及与其合作的利益相关体行为短期性、不确定性增强,而短期行为、不确定性行为大量存在,使企业的稳定性减弱,企业长期发展面临风险因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