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辽宁人才派遣网,在这里为您提供最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HR资讯-绩效管理

绩效目标定得高好还是低好

这是网上看到的帖子,摘录如下:

  想到了我们生产中制定指标的问题(主要指成本指标:比如投入产出率、人均产能、损耗率等),指标高好还是适中好呢?下面列出我经历过的三种思路,大家看看哪一种相对来说较佳。
  1、高指标——基本上是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当达到了就进一步提高指标);
  2、合适的指标——经过持续的努力可以达到;
  3、低指标——不出意外都能达到的指标。
  ——————————————————————————————
  抛开管理心理学的考量,绩效管理上有一个很精典的原则,就是SMART原则,其中之一是,绩效目标应该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对照此原则,似乎“合适的指标(目标)”是正解。
  然而,作为绩效管理者,恐怕更应该进一步问一问,什么是“合适”呢?或者说,怎样的目标算“高”,怎样算“低”,怎样算“合适”?提高10%、20%甚至高吗?提高5%、3%、1%低吗?如果说,用“努力”程度来判断,那如何在事先就能够做出这种判断呢?
  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指标(目标),没有看到的是目标背后将产生的行动。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关键看采取怎样的措施。比如说,进行先进的技术改造,也许能大幅度的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也许改进都不算高;若没有条件改造,或者工艺已经很成熟,再提高绩效就比较困难,可能5%,甚至更低都不能算低。
  因此说,判断目标定得高还是低,一定要与对应措施结合起来看。从绩效管理来说,绩效目标与改进措施必须同时考虑,否则这个目标一定是盲目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比如有名的“大跃进”,比如现实中的上级“压指标”。
  从措施与目标的关系看管理,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给指标,不给措施”,如何达到指标自己想办法,这种方式大概可以讲“广泛运用”,包括在绩效管理中。试问,如果最终没有达到指标怎么办?若没有后续手段,例如奖金考核,那么这个指标不定也罢;如果有考核,那再追问,凭什么说这个指标是合适的、是可以考核的呢?科学地说,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这种管理方式只能以原先的绩效水平作为指标,达不到可以扣奖金或者减少绩效工资,超过了应该加奖或者加工资。
  另一种是“既给指标,又给措施”,或者与被考评者一起分析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这种方式是绩效管理极力推崇的,论者颇多。基于此,我们就能够把握或预测未来可能的结果(绩效目标),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能够说是“合适的”。
  着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曾经提出14条管理思想。他认为,如果没有达到数字目标的方法,这个目标就没有意义。领导应该改变管理方式,从随意“定指标”、“压指标”转变到“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关系”,着眼于确定系统改进的对象和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提高绩效,也才能够确立相应的绩效目标。
  至于这样确立的绩效目标是否可与报酬挂钩,不在本文所论之内,暂且一放。
[返回上一页]
在线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