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辽宁人才派遣网,在这里为您提供最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HR资讯-绩效管理

真正的职场高手,都懂得如何实现目标

为什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成功追求目标”意味着什么?

不仅是实现不同的目标,追求目标的过程还能帮我们发挥潜能,并让我们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真正享受奋斗的乐趣。

目标要有意义、有价值,之后我们才会有收益。

此外人生首先要相信,之后才有可能。举个例子,作为高中生,只有坚信自己的数学成绩能提高,这才是提高的步。那些认为“无论怎样努力自己都学不好数学”的人,数学必然学不好。

我们只会做自认为能成功的事。

“逆向努力法则”

Inverse Effect Rule,意思是如果不得不努力,那么说明我们不擅长做这件事。所谓“勤能补拙”,正好可以证明“拙”才需要用“勤”来补。

但在我看来“逆向努力”很多时候不正确,并不是不聪明才需要努力,而是越努力越聪明。

智商具有可塑性

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有个共同特点,智商的可遗传度不会限制其可能的变化性。也就是说,即便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初始智商,却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最终智商。

越努力,越聪明。

孟母三迁的心理学依据

我们只需看到别人在努力追求目标,就可以触发自己的行动,这也是孟母三迁的心理学依据。孟子看到邻居在读书就足以促使他去读书了。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可以触发行动,如果我们要追求某个目标,就要让环境当中有相关因素。比如把健康食品放在明处,把健身杂志放在桌子上,用大点儿的字写下自己的目标,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些环境因素都会触发我们要实现目标的行动。

企图展示才华有利于提升自我绩效。

如果领导告诉你“接下来的表现将决定他对你的评估”,那么之后我们多半会努力工作。

不过这样也有负面影响,就是遇到困难可能退缩不前。如果非要去尝试困难的挑战,那只会成为悲惨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者,很可能遭遇失败。

谋求进步而非证明自己

做事时,如果只以证明自己为目的,那任何对我们的质疑都会被视为攻击和蔑视,于是难以进步。

只有以进步为目标时,我们才会更多考虑如何改进。举个例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会证明我笨而是有些知识没掌握好,补上就成。

哪种人面对困难时,坚持的更久?

企图展示才华者还是谋求进步者?曾经有社会学家以将要成为销售的人为试验群体,对其中一半人说:“你做事就是为了向这个世界证明你有多强,你有多优秀!”对另一半人说:“你做事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多次实验的结果证明,后者在遇到困难时坚持得更久,长远看来成就也更大。

很多时候一句话就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

学习 & 寻求帮助的方式

整体而言,有两种学习方式:表层和深层。表层学习法包括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深层学习包括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根本原理。一般来说,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我们会在不同的层面上运用,会根据时机加以调整。

同样,寻求帮助的方式也有两种:自主型和应急型。自主型帮助是我们由问题出发,主动寻找帮助,可以让我们真正掌握技能,最终独挡一面。应急型帮助则是让别人帮我们解决一个问题。

此外,那些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强的人往往不会去求助,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困难。

为什么有些人非常势利?

一部分人认为努力就是为了得到某种机会或者某样东西,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之下,人们就会变得很势力。

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观念应该是:以自己的成长为目标,而非期盼于得到某样东西、实现某些成就,只有不断成长才是正路。

取得成就VS保证安全

我们做事时大概会有两种目的,取得成就或者保持安全。前者意味着“努力成为某个人”,后者则意味着“保持好自己” 。可以试着回想一下,在最近的一次困难决策中,你是如何选择的?估计多数情况下都是二选一。

很多事并不存在对与错,只有合适还是不合适。

什么因素影响购买决策?

答案是,看你把焦点放在哪儿。是看起来更好,还是更安全。

如果是买跑车,估计很多人会在意是否是流行款;如果是给孩子买辆车,那父母多半关注安全参数。前者看重更强、更快、更好,后者则重点看安全因素。两者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我们要实现哪个目标。

两种“感觉好”

存在两种“感觉好”,取决于我们的目标,是想取得更大成就,还是想获得安全?如果是前者, 那么“感觉好”就是不断进取、有新的发展、有新的成长;如果是后者,那么“感觉好”就是有保障、防御性高、不要受到伤害。

一般来说,在追求一个极为困难的目标时,取得进展会让我们感觉舒服一些;在目标是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让我们感觉好的是减少损失。

做出判断的四种情况

练习射击时,用枪打活动的靶子,可以开枪,也可以不开枪,靶子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于是出现了四种情况:打了一枪命中目标,叫“正确判断”;没开枪、目标也没出现,叫“正确拒绝”;开枪了但是目标没有出现,叫“虚报”;没开枪但是目标出现了,叫“漏报”。

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可以用这“四种情况”来做出判断。比如想跳槽时,可以多想一下,我们可以跳槽也可以不跳,下一份工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返回上一页]
在线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