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如何才能“职业”
中国有没有职业经理人?“职业”的标准是什么?这似乎是当前企业界人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讨论从中国有没有职业经理人开始
卢汉对“职业”两字持保留态度,他认为要有市场的存在,且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真正称得上是职业经理人,而中国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沈劲认为经理人和老板的身份是可以不断变化、转换的,而不变的是管理,因此不应以“职业”来划分,而应以“管理”的角度来看问题,不管是经理人还是老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管理。孙子强则把职业经理人的定义更广泛化了,他认为只要是以为投资者经营管理为生、为乐趣、为准则、为目标的,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史军对“职业”的理解,除了专业外,在中国这个特定环境下,还要加上“政治智慧”,就是要学一点政治方面的“职业”。
王颖:我前一阶段听到很多对立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职业经理人,或者说还没有到那个程度,对这一观点大家怎么看?
卢汉:我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两字持保留态度。因为如果称作职业经理人,那必定要有一个市场存在。怎样才算是一个职业经理人?那必定要得到市场的承认,认为你是职业的。你以经理人为职业,你的工作能力在不同的企业得到了检验,才能称为职业经理人。
我觉得有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是有根据的,因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很多企业的成长也都只有20年左右。国有企业先不说,因为它是一种干部加经理人的混合的特殊身份。而完全是从民营企业或者是从高科技企业中成长起来的那些人,如果做到经理人的水平,至少需要5-10年时间,这样才能够称为有一定管理水平的经理人。如果他再经过两三个职位的检验,在另外的公司再做四五年,那么这个市场人才的培育至少需要20年。只有经过这些职业生涯以后,才可以进入职业经理人的阶层。而以我们中国企业经理人短短的工作经历来说,与“职业”还是有差距的。而且我认为在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之前,这个“职业”的说法还是有些模糊的。
沈劲:我的印象中在国外有管理的概念,但并没有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在美国,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公司的经理人自己跳出去创业,使自己从经理人成为老板,但是,可能他的公司又被大公司收购了,他又成了大公司的副总,又转回经理人的身份。所以我觉得应该有管理的概念,而不是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职业经理人就是我一辈子永远当经理人,不可能成为老板。其实不管是公司的经理人还是老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管理。
孙子强:我认为还是有职业经理人这一群体存在的。如果你现在的工作是以为投资者经营管理为生、为乐趣、为准则、为目标,我个人认为,那你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在中国为什么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有些职业经理人在职业生涯中状态得到了很好的升华,落到了一个很好的山头上,他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很好的演绎,他成为成功的管理者;有些职业经理人可能凤凰落草,进入一个非常糟糕的企业,没有办法很好地演绎他的这一段职业生涯。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成功,而经理人就是失败的。
现在中国经理人还不够“职业”?
王颖:关于职业经理人,以前也有类似的通俗的定义,就是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一批精通于经营管理并以此为生的、为投资者打理企业且支取高薪的一种职业管理者,我记得吴敬琏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支取高薪实际上指的是企业的高管,不是指一般的部门经理。作为经理人不一定精通产品,但一定得精通管理,这是他的职业特色。对职业经理有三个关键词的概括我觉得是值得参考的:是专业化,是社会的专业分工产生的不同工作种类。我可能不会造可乐,但我会管理可乐公司,熟悉经营管理,以专业性为基础。第二是契约。契约背后就是规则,有了相互认同的规则就形成了契约化。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是有契约关系的。第三是品牌化。真正的职业经理人肯定很在乎自己的职业品牌。就像刚才说的,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多次跳槽以后还广为企业接受,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品牌的认可度。当然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别的考量。
对这一问题,刚才大家的结论就是在世界上还是有这么一个群体的,哪怕是用苛刻一点的标准来衡量。但还有一个结论是现在中国经理人还不够“职业”。
史军:对“职业”的理解,一个是说你够不够专业,另一个是要在中国这个环境够职业的话,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一点政治方面的“职业”,叫政治智慧。这个“职业”要没有,在中国这种生存环境,你想成为所谓的职业经理人,没太大机会。就像你学开车一样,你学会技术很简单、看懂规则很简单,但你真正能不能过了这条道儿,能不能走过这个崎岖小道儿,完全靠你的手感。职业经理人要真正职业是靠手感和执行力。
既然要谈“职业”,就要界定在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要具有什么样的本领,这个内涵的界定非常重要。我觉得做职业经理人要有几方面的素质,方面,你坐在这杆大旗下面的感觉你得有、气势你得有,心理上的居高临下度要拿出来,这个度是要经过过五关斩六将的培训后才会有的一种感觉。第二个方面,一个职业经理人要让下属真正地折服是需要很多心理征服过程的。其实很多企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到了企业以后就不了位,就是这段心理的路程走不完。在这个时候分寸的把握、驾驭的手感的把握是重要的,没有这种心理的历程做到一把手的位置上驾驭整个团队很困难。
中国经理人的生存环境如何?
中国经理人的生存环境恶劣是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还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诚信没有建立起来。而且,为什么从外企出来的人到国企、民企干不好,也是环境造成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有不同类型的矛盾和冲突,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调和,从几位嘉宾的职业经历中可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在外企,讲究的是规则,冲突是对战略的理解,此时经理人要么说服老板改变战略,要么选择离开;在合资企业,主要是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此时职业经理人要做的就是平衡工作;在民营企业,最核心的冲突是在信任度上;而在国有企业,经理人很多的精力不是放在定战略、拓市场上,而是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也就是“政治智慧”。
冯宗智:大家认为中国经理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在现实工作中,投资方与经理人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些矛盾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
王颖:完善的治理结构是职业经理人存在的土壤,公司治理结构由内外部两部分构成,外部治理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即: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人才市场;内部治理主要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
从资本市场控制看,资本市场对职业经理是一个很大的控制激励因素,因为,公司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是公司业绩的直接体现,如果公司业绩良好,股价上升,职业经理不但获得工资收入,还能获得分红、股票期权等收益。尤其是股票期权,对职业经理来说,收益来自于当初确定的股票底价和行权时的股价差额,差额越大,收益越大。如果股价下跌,不但得不到分红和股票期权的收益,公司还面临被恶意收购的危险,董事会将会解雇职业经理,或者被收购后,新的董事会一般也会换掉经理班子,职业经理的位置就没有了。
从商品市场控制看,商品市场对职业经理也是直接的控制激励因素,公司在商品市场上的业绩表现,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利润、新产品开发速度等综合竞争情况,直接反映职业经理的业绩,表现不好,随时可能被解雇。
从人才市场控制看,在人才市场上,有大批优秀的经理备选人员等着竞争这个位置,这对职业经理也是个无形的压力,业绩表现不好,可能被解雇,并被别人替代。
从企业内部控制看,企业内部控制有管理内控和财务内控,具体体现在组织控制、人事控制、预算控制、会计控制、审计控制、信息控制等,使职业经理的工作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履行委托代理关系。
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设之中,市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资本市场环境等还不健全,企业内部也处在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过程中,公司规范的治理结构尚未建立起来,关于职业经理的培育、激励、控制等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