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游戏化机制
游戏化是指用游戏的思维方式来重新设计非游戏类事务,简单点说,就是用游戏的机制和工具,来解决工作生活中一切非游戏的问题,从而让本身枯燥、难以坚持、反人性的事情,变得像游戏一样充满乐趣、易于坚持。游戏化学习的关键作用在于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度,使学习者自愿融入到游戏情境当中,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然而,很多移动学习的产品倾向于放大游戏元素的效果,而忽略了游戏化学习的最终目标——掌握知识、改善行为、提升绩效,变成“为游戏化而游戏”。因此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明确游戏化学习的目标,完善游戏化的规则。前者解决道的问题,后者解决法和术的问题。
明确游戏化学习目标
游戏化学习目标和游戏目标不同,游戏目标是吸引学员参与,而游戏化目标在于提升学习效果。游戏化学习通过游戏元素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使企业目标与个人学习目标相统一,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设置清晰合理的规则体系
一旦目标确定,所有的规则就应该围绕目标的达成而设置。完整的游戏化机制,最经典的是凯文·韦巴赫(Kevin Werbach)在《游戏化思维》一书中提到的DMC系统,即动力(dynamic)——社交的动力、自我实现的动力等;机制(mechanism)——挑战、合作、竞争、交易等形式;组件(component)——基础的游戏化工具。另外还有大家经常采用的PBL系统,即点数(points)、徽章(badges)和排行榜(leaderboard)。
短小精悍的微课模式
移动学习中,用户往往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较短。所以,在移动互联时代,短小精悍的课程既符合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也可通过网络实现快速而低成本的内容传输,这让微课逐渐成为移动学习的热门选择,也成为普及移动学习的巨大推力。
微课的“微”在于每门微课都具有独立性,可以解决某一个专业问题;同时,好的微课应该“微”而不“散”,微课的独立性并不阻碍整个课程学习的连续性。在设计微课时,应将每门微课所呈现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知识链,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鞋服行业中的陈列规划培训,内容包含店铺陈列的色彩搭配、橱窗视觉陈列设计、陈列空间规划等。对于学员而言,学完有关色彩搭配的课程,不仅解决了这一个“点”上的问题,同时也是陈列规划这一系列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一环。
引人入胜的课程形式
随着移动设备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和阅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移动学习能够提升个人学习效果,就是因为它深入到个人空间,与人们如影随形。移动学习的课程呈现形式也不同于传统e-Learning。如果只想着把e-Learning上的课程内容通过“回炉”应用于移动学习,只会降低学习的持久度。想让移动学习的内容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就要从标题、课程形式等方面出发,去吸引学员。
吸引眼球的课程标题
标题是一门课程的代号,是影响学习者对课程印象的关键要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只有具有冲击力的课程标题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例如, “如何让你的门店颜值爆表”就比“门店陈列技巧”更吸“睛”。
生动的课程形式
使用视觉感强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交互式的H5等形式,可以让原本较严肃的学习主题生动起来,使学习更引人入胜,提高学习效果。
“无意识”的知识沉淀
通过组织中受尊重的群体带动,形成开放协作的学习氛围,可提高移动学习内容的使用效率与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者都渴望从专家或者有经验的员工那里学到知识,即通过自下而上的知识萃取,采用众筹、社群的思想,促使学习者进行问题共议,让知识点不断被整理、提炼、总结、结构化,最终传递给有需求的学习者。
移动学习平台聚集了全体员工,其中包含的问答社区通过应用知识萃取方法论,激励员工提问和专家回答。通过员工对业务问题的问答,实现“无意识”的知识生产,让知识沉淀融入到所有问答行为中。同时,企业还可根据问答的数量和质量,沉淀出岗位专有知识,防止人才流失带来的位知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