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辽宁人才派遣网,在这里为您提供最一流的人力资源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HR资讯-行业动态

让“小车间”更好撑起“大梦想”

近年来,余江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推动当地生产实体转移延伸,“沉”到乡村创办扶贫车间,让不少农村群众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赢得了农民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多重效应。据了解,目前该区农村已涌现扶贫车间47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4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00余人。

“小车间”撑起了“大梦想”。余江的生动实践说明,创建扶贫车间不仅是推进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也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当前,伴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嘹亮号角,如何引领更多实体“沉”入乡村发展扶贫产业?如何让扶贫车间真正在农村生根开花,发挥出带动脱贫的长久效应?如何推动扶贫车间从一个个“小盆景”,尽快成长为一片片乡村产业的“大风景”?从余江的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感悟与启示。

其一,政策上要激励扶持,让扶贫车间“沉得下”。扶贫车间“下沉”到乡村安营扎寨,绝非一时之计,涉及资金、技术、运营成本等诸多考量,只有在政策层面搞好顶层规划设计,精准施策,激励扶持,才能让企业实体解除顾虑、卸下包袱,勇于也乐于“沉”到农村一展身手。余江区“产业下沉”的风生水起,正是得益于制定出台了《“产业下沉”车间创建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一整套相关制度,从创建标准、运行管理、考核评估、奖补政策等方面加以了规范、引导。比如将“产业下沉”项目列入重点支持项目,仅去年就安排资金1778万元用于建设扶贫车间;统一为吸纳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购买工伤保险,并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产业下沉”车间一次性开办费补贴;按所吸纳贫困人员所获报酬总额的30%,给予“产业下沉”车间奖补等等。

其二,产业上要量体裁衣,让扶贫车间“稳得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到农村创办扶贫车间,首先得弄清楚什么产业可以“沉”下去,切忌一哄而起、为建而建。只有立足特色、因地制宜,扶贫车间才能在农村找到一片适宜的发展土壤,产业扶贫才能行稳致远、久久为功。余江区按照“一乡多品、多乡一品”的思路,着力将当地眼镜、雕刻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绿色节能、智能穿戴、小饰品来料加工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予以“下沉”,比如黄庄乡江西文华光学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眼镜生产、平定乡沙溪村扶贫车间的高清数据线来料加工、潢溪镇万山村扶贫车间以拳套和衣服为主的体育用品生产等等,既“服水土”又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其三,服务上要同频共振,让扶贫车间“长得好”。创办扶贫车间,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是根本目的。在建设、运营的过程中,扶贫车间必然会遇到诸如用地、用工等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只有构建起贫困户、乡镇(村)、企业三方同频共振的“生态网”“同心圆”,强化跟踪服务,及时化解难题,才能避免出现“建设时火热、运营时冷清”的现象,真正营造出一片片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大风景”。以余江为例,该区依托农村“宅改”,拆除了大量“一户多宅”宅基地,以及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等,腾出了大片的集体土地,有效破解了扶贫车间建设场地问题;为提升用工人员技能,该区及时按企业所需对相关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免费培训;为克服疫情影响,该区不仅及时满足扶贫车间对防疫物资的需求,还发动志愿者和帮扶干部上门帮助解决用工缺口,如此等等“保姆式”的倾情服务,就为一个个“小车间”的拔节生长、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返回上一页]
在线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