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性矛盾如何破解
第三产业成吸纳大学生就业主体
记者:近日,《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莫荣:数据表明,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5届基本持平,就业情况稳定。
从大的形势看,虽然201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预计为795万,比去年人数增加了一些,但今年的经济环境比去年好,因此,今年整体就业率比较稳定。其中,升学深造和自主创业是就业稳定的两个因素。
记者:您认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就业情况有怎样的影响?
莫荣: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就业的影响很大。数据表明,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与2015届的调查数据持平。可见,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
同时,大学生就业跟目前的市场环境也有关系。我们在“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课题中发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在三次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1.3%左右,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呈下降态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事实上,第三产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变化,是我国各行业发展状态的体现。这符合第三产业具有较强岗位再生能力和劳动力承载能力、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特点。
合理设置专业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记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挑战,您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莫荣:要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校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市场欢迎、紧俏的专业,合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对专业的分析和长期规划,大都是从学科完整性出发设置专业,忽视了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例如,法律已连续几年名列就业率更低的专业之一,这与过多学校设置该专业有关系。这不仅造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也浪费了人力资源。
在专业设置上,我们要从层面对职业进行预测。在美国,每两年就会发布一个未来十年的职业预测。各部门根据这个职业预测,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期、实习期,设置清晰的时间表,从而对现有专业进行扩招和限制招生。
在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和经济部门在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劳动者进入教育培训阶段就开始发挥。教育部每年的招生计划,要与人力资源部和经济部门商量后,才能够确定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总体来看,新加坡只有25%的学生进入学术类综合大学学习,40%的学生进入理工学院进行高等职业教育,25%的学生进入工艺学院进行技工教育。这使新加坡有限的人力资源在教育培训阶段就已经与劳动力市场结合,所以招工、就业“两难”的局面在新加坡没有出现。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理工科专业就业率明显高于文科类专业。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却不喜欢学理工科,原因是什么?
莫荣:比起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吸引力有限,这是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其次,当前学校对理工科专业的培养不足,也是理工科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对于理工科大学,需要学生在工厂、实验室实习,进行培训。而现在大学的教育方式,还是传统的方式方法,基本以课堂灌输为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理工类学生觉得最有价值的学习环节是实习。因此,在实际课程安排上,学校应加大实习的课程;在教育方式上,可实行问题导向的教育方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许多高等院校都采用了问题导向教育模式。其中心原则是通过知识整合,促进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学习如何整合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问题导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种方法使学生们知道他们进行探索、努力学习得到的效果是什么。
提高待遇是提升就业满意度的基础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在就业满意度上排名靠后。就业满意度与什么因素相关?您能否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莫荣:我们在研究时发现,与就业满意度相关最直接的因素一是收入,二是职业发展,三是工作环境。
对机械制造专业来说,从收入上来看,该专业工作收入不算高;从职业发展上来看,上升空间有限;从工作环境上看,一般制造业企业都是在偏远地区,条件比较艰苦。这些都是就业满意度低的原因。
要想提升机械制造业的就业满意度,提高待遇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福特公司上世纪曾提出“日薪五美元制”,以吸引人才到机械行业就业。一家大企业提升待遇,既能提升行业吸引力,又会提升行业内平均薪水。直至现在,美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8万多美元,比教授还高。我们也需要倡导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