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党建工作服务中心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有稳定的收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要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收入
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突出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劳务协作,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提高组织化程度。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但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产业支撑不足、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弱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要攻克深度贫困这个最后堡垒、巩固好脱贫成效,必须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提高组织化程度,为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扛起政治责任,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对脱贫攻坚的保障。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党建工作服务中心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脱贫攻坚具体实践中检验“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一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严密的组织设置、健全的组织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要根据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和管理需要,跟进设置党组织,依法选举产生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同步组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确保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注重做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外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地方党组织建设,切实把党员纳入党组织有效管理。二要加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要采取过硬措施配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加大从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中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力度,确保贫困党组织带头人个个过硬。同时,要注重发现和培养本土人才,把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一线和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人才纳入乡镇党委直接进行培养。要把党员作用发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和能力素质,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中当先锋、作示范。三要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贫困地区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比较缺乏。必须坚持尽锐出战,选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把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贫困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和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充实脱贫攻坚一线力量。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回乡创业,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不断夯实贫困地区发展的人才基础。
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夯实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贫困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才能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长期增收提供坚实支撑。一要推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村党组织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保障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注重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二要引领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找准本地优势和自身定位,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优势发挥好,把群众组织到产业中。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积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电商创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三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要紧紧抓住中央专项扶持机遇,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多渠道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问题。
提高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就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益,有稳定的收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要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收入。一要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家有良田万亩,不如薄技在身。”要依托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技术含量。要积极引导、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所需的技能人才,促进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二要分门别类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精准对接和组织发动是劳动转移的关键,要对未就业贫困群众进行摸底排查,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贫困人口精准找岗、引岗、送岗到户到人,要建立多元化、稳定可持续的就业机制,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到沿海城市、发达地区务工。统筹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对困难群体实行就业保障。三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工作。群众外出后,能不能“留得下、干得好”,是稳定就业的关键。要依托各级就业服务中心和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做好外出务工人员联络服务、信息沟通、跟踪、困难帮扶等服务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派干部到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驻点帮扶、跟踪服务,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权益。
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举措,必须采取过硬措施,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要深入扎实做好涉迁群众工作。贫困群众虽然生活困难,但故土难离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要注重发挥组织优势,发动各级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工作力量,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要发挥党员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员亮身份、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带动群众互帮互促、守望相助。要在安置点同步配套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医院、市场、公共文体活动设施等,解决搬迁群众实际问题。要把就业帮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实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谋生之道、有收入来源,收入稳住了,生活就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二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集中到一个新的区域,如果社会治理水平跟不上,就会对改革发展稳定带来巨大挑战。搬迁入城的安置点,要按照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系统、做活治理、做好保障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抓好街道和社区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在农村易地搬迁安置的,要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严格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三要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贫困群众从农村来到城镇、从农民变成市民、从农耕生活转向城市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强化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要对搬迁群众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真正让贫困群众感党恩跟党走。要加大搬迁群众普通话教育和扫盲培训,加强文明新风和城市生活能力培训,推动搬迁群众移风易俗,转变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