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扶贫“小车间”搭建就业“大舞台”
“扶贫车间让咱不出家门赚了票子,照顾了孩子,过上了幸福日子!”在扶贫车间工作的群众都爱这样说。
扶贫车间建在村门口,为七星关区广大群众搭建了就业“大舞台”。近年来,七星关区紧扣脱贫攻坚要求,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引导贵州省京福服装有限公司、毕节市林润服饰有限公司、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吉场镇德胜箱包厂等130多家企业就近在搬迁点或乡村集中建设扶贫车间,既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贫困户持续增收问题,又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问题,实现“群众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多赢局面。
2017年以来,七星关区有3372人分别搬至撒拉溪、清水铺、千溪等12个乡镇集中安置点;2018年,有29001人搬至碧海街道柏杨林安置点;2019年,有16997人将搬至金海湖新区梨树安置点。
搬迁群众能否实现稳定就业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因素,而建设就业扶贫车间,成为七星关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一大路径。
今年6月1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崔英魁组织32个乡镇党委书记及区直相关部门召开扶贫车间建设推进会,要求每个乡镇必须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
随后,区出台《毕节市七星关区工业扶贫车间建设推进方案》,通过开展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及场所租赁补贴等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和鼓励区内外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在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或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并从厂房租赁、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给予帮助,给扶贫车间负责人吃下“定心丸”。
一场扶贫车间建设的攻坚战在七星关区打响,扶贫车间在七星关区“遍地开花”。
在助推扶贫车间建设中,各乡镇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满足扶贫车间建设房屋、水、电、通讯需求的同时,主动配合扶贫车间进行招聘宣传,并督促扶贫车间企业(个体工商户)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工资待遇,解决矛盾纠纷;整合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专项培训资金,组织专家人才对到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户免费进行岗前培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就业技能。
与此同时,各扶贫车间采用“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帮助年龄偏大、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及乡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在易地搬迁点,服装制衣类加工企业引进更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人才、服装智能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建立扶贫车间,采用“保底工资+计件”的方式发放工人工资,平均每人月工资有2500至3000元,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在乡村,各类企业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头、把岗位设在门口,村民可集中就近上班,也可领取原材料回家加工,切实帮助当地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截止到目前,七星关区共建成扶贫车间191个,吸纳劳动力880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365人,每人月均增收1500元左右。
曾经无业的群众在一个个“小车间”,登上了乡村就业“大舞台”,幸福指数随着收入增长日渐攀升。(